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远征缅甸的戴安澜:死时仍凝视国境线
2021-05-20 11:54 中国远征军网

与强行煽情的电影《八佰》相比,昆仑关战役、远征军入缅激战才是真正的战争史诗,其场景至今令人热血沸腾,充满了中国将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烈气息,最终以苦战取得胜绩。

这两大战役中,一代名将戴安澜都建下了赫赫战功。

1939年底,在昆仑关大捷中,身为中国历史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200师的少将师长,戴安澜亲上前线,率众彻底击败了有“钢军”之称的日本最精锐机械化部队第五师团,击毙第21旅团的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更粉碎了日寇由海上登陆、切断我西南地区补给主动脉、以“最后一战”征服中国全境的野心。

1941年12月,戴安澜带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与日军展开了艰苦的丛林战,因英军情报存在重大失误,第一次缅甸战争中,远征军作战失利,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被机枪子弹射中腹部。

1942年5月26日,在离国境线还有三四十里路的缅北茅邦克钦山寨,戴安澜不治身亡,年仅38岁。

弥留之刻,他整理好满是硝烟的军装,眺望不远处的国境,神情平静异常。生于乱世,面对破碎山河,戴将军少年时便有鸿鹄之志,毅然将名字改为“安澜”,志在平息战乱、力挽狂澜,在38年的人生中,他尽了他对国家最大的忠诚与力量,此去无憾。

戴安澜身后,其妻王荷馨独力抚养还未成年的三子一女,一直留在大陆生活,三个儿子均承父之志,成为不同领域的著名专家,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少年凌云志,平生欲安澜

戴安澜将军是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练溪村人,原名戴炳阳、字衍功,出身贫寒农家,1923年,他考入陶行知创办的南京公学高中部,起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

在练溪村,戴安澜有个叫戴端甫的族叔,早年就读于武昌陆军学堂,曾参加过武昌起义,后成为粤军团长,此时在广州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将处长。

1923年,戴端甫参与创办黄埔军校,往老家写回一纸家书,呼吁村人、族人从军报国。

在他的召唤下,仁泉乡先后有八位热血青年报考了黄埔军校,其中有四人姓戴,为戴端甫同宗后人,包括“衍”字辈的戴安澜。

1924年的中国,列强环伺、军阀混战,到处充满危象,20岁的戴炳阳投笔从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安澜”,号“海鸥”,欲镇狂飚于原野、安巨澜于天下,愿誓死振兴中华。

这一年,戴安澜报考了黄埔二期,他文化成绩优秀,但由于身体太瘦弱、有弱不禁风之态,并未被录取,遂报名参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二等兵。在军队里,他苦练身体机能,加上部队伙食尚可,能让以前常食不果腹的戴安澜吃饱饭,他很快变得强壮了。

1925年,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三期,1926年毕业后参加北伐,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不久被提拔为团长。

1933年起,戴安澜参加了古北口抗战等一系列抗日战役。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其族叔戴端甫因拒绝前往鄂豫皖根据地“剿共”,辞去军职,回到仁泉乡创办了“仁泉学校”兼民众夜校,并在家乡修堤筑路,曾经参与武昌首义和北伐的革命元老,不恋富贵权位,乐于回乡当个教书先生,可见其叔侄爱国情怀始终如一,不为良将、便为良师,一心育才救国。

1940年,流寓广西的戴端甫被戴安澜迎接到全州,1942年2月病逝,他在自挽联上写道:

“全族孙孙子子,志要高尚,心要公正,讲道义,存仁恕,人出千万个,创人绩,做人模,于人群中,成真英雄,为家为国,但愿都是好人来。”

也在这一年,戴安澜将军率领远征军酣战于缅北,饮弹而终、尽忠华夏,弥留之际,犹目注家园、魂魄归来……

2、战功彪炳,被誉“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1933年3月,17军赴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寇,25师任先锋部队,与气势汹汹进逼平津的日军第八师团迎头相遇。

这一仗中,戴端甫临时任17军军需官,最受戴端甫器重的一期生、少将团长戴翱天力战身亡,任25师145团团长的戴安澜在遭受两翼夹击的情况下,率部坚守龙儿峪,三天内连续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最终,撤离古北口时,25师伤亡4千多人,日军死伤2千多人,令当时不可一世的日军心生余悸,称此役为“激战中的激战”。

古北口之战,犹以145团战功卓著。

145团守峪一处哨点的七勇士,因未收到撤退消息,坚守哨点,先后狙击1百多名日兵,直至全部牺牲。身先士卒的团长戴安澜不但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还出奇制胜,助友军从日寇手中夺回了阵地,荣获五等云摩勋章。

1937年七七事变后,已升任25师73旅旅长的戴安澜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中条山战役、武汉保卫战等著名战役。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他率部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逼得日军不得不后撤;1938年5月,戴安澜奉命防守中艾山,激战四昼夜,打退日寇进攻,因功升任第89师副师长;1938年8月,戴安澜在武汉会战中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一次;1939年1月,戴安澜接替杜聿明,被任命为第200师少将师长,年仅35岁。

因在抗击日寇入侵的战争中表现杰出,短短一年时间,戴安澜升迁速度飞快。

第200师是第五军的主力师,也是当时中国军队唯一的机械化师。

1939年底,日军集中主力队伍三万多人,试图由海上登陆,进行“桂南会战”,打算切断中国西南地区的供应道路,从而彻底灭亡中国。

入侵日军主力为第五师团,又名“广岛师团”,是日本编组最早的七大师团之一,在日俄战争时就有“钢军”之称,第五师团在中国战场前后与70多个师先后对阵,作战经验丰富,后来被改编成日军的四个机械化部队之一。

戴安澜指挥着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就这样在昆仑关与日军机械化精锐部队正面遭遇。

一到昆仑关412高地,戴安澜就亲赴战壕,冲锋陷阵,首克同兴堡。

在为时一个多月的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歼日军6千余人,俘获众多,第200师还击毙了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最终夺回昆仑关,史称“昆仑关大捷”。

担任正面反攻任务的戴安澜,指挥部下以火牛战术,冒着密集的炮火,驾坦克冲向日军堡垒,冲毁敌军层层防御工事,重创日寇。他自己冲锋在前、身受重伤,却坚持奋勇作战,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宝鼎”勋章,蒋介石亲笔嘉奖,誉之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3、远征缅甸,全师留遗书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攻陷香港、关岛、新加坡,进犯缅甸,欲切断滇缅公路,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服。

1942年初,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多达6万人,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在此情况下,中国应英美请求,派出了远征军。

率部驻守滇南的戴安澜接到入缅的命令后,兴奋异常,高唱《满江红》歌曲,立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缅甸东瓜城,又译同古)。”

行军途中,戴安澜满怀豪情、赋诗一首: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1942年2月19日,第200师一万多名将士在掩护英缅败兵撤过东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桥后,与日军开始交火。当时仰光已经陷落,英军一路溃败,只有第200师孤军奋战,戴安澜选择扼守位于南缅平原的水陆要冲东瓜城,来狙击长驱直入的日军大部队。

东瓜正面之敌为日军第55师团、西路为第33师团,还有2个增援的主力师团已经在仰光登陆,陷入日军重围的戴安澜在战前宣布: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参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让全师将士写下遗书,自己也写了两封遗书,放入公文包内。

戴安澜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以师旅长之尊,历次战役中都冲锋在前,酣战之际,甚至带队拿刺刀拼杀,从古北口抗战到昆仑关大捷,他先后负伤三四次,1940年,在昆仑关战役中,戴安澜指挥炮兵炸死日军中村正雄少将时,自己因为离前沿阵地太近,也被炸成重伤,背部炸出大伤口、炮弹皮从心脏旁擦过,而即使如此,戴安澜也从未写过任何遗书。

这一次东瓜恶战,让他感受到了巨大凶险。

三个月后,戴安澜去世后,妻子王荷馨收到了他事先留下的遗书:

“荷馨爱妻如见: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

端公(端公即为戴安澜叔祖父戴端甫)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决意拼死一战之际,戴安澜心中十分惦念自己的亲人和未长成的儿女,他知道,牺牲之后,妻儿的生活会格外艰辛,但他也极为自信,相信他的儿女们会成为有用之才。

戴安澜的妻子王荷馨是和他从小订亲的同乡姑娘,与他一样出身贫寒,家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26年,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当上了副连长,写信将目不识丁的未婚妻迎接到广州完婚,亲自教妻子认字,为还没有名字的妻子取名“荷心”,不久,妻子竟然能亲手写一封信给他,戴安澜激动之下,为妻子第二次改名,叫作王荷馨。二人常常书信往还,十分恩爱。

婚后,夫妻俩育有三子一女,四个子女的名字,皆寄寓了戴安澜救国图存的理想。二女儿名叫藩篱,意喻守住家园的篱笆;大儿子名叫覆东,三儿子靖东、四儿子澄东,皆寓意平定东洋、爱国定邦。

而戴安澜的这四个孩子后来也果然如他所料,个个成才。

戴安澜牺牲后,深深怀念丈夫的王荷馨承夫之志,独力支撑起一个几十人的大家族,为公婆养老送终,用抚恤金创办学校,给将军的弟妹和部下成家,表现出极高尚的品格,不愧负戴安澜托付,国民党军队溃败前夕,曾派人接他们一家人去台湾,而戴夫人坚决拒绝了,她称:“我的我的丈夫葬在哪里,我一辈子就带着孩子在哪里,决不离开他。”

她与三子一女都留在了大陆,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戴安澜长子戴覆东1948年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后来在同济大学城建学院任院长,成为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女儿戴藩篱曾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后为上海政协委员;三子戴靖东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学术上深有造诣;小儿子戴澄东在父亲去世时还不到两岁,196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致力新中国水利建设,曾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

这是父亲用热血守护过的华夏大地,儿女们爱得更加深沉,为的是不辜负父亲遗志,代代传承父亲生前的情怀。

4、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1942年3月20日,戴安澜指挥第200师在距离仰光不远的小城东瓜与日军展开激战,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面对敌军四倍兵力和每天上百架的飞机轰炸,第200师孤军奋战、顽强守卫着东瓜。

3月29日夜间,日军偷袭戴安澜的指挥部,通讯联络一度中断,东瓜险些失守,戴安澜亲自抓着一挺机枪上前沿与敌人战斗,直至拂晓时分援兵赶到,方告脱险。

29日白天,日军攻势衰竭,而第200师也已经弹尽粮绝,整座城市都被夷为平地,戴安澜这才率部离开,十天的“东瓜守卫战”,第200师令日军伤亡5千多人,成功地掩护了英国军队撤退。

4月24日,戴安澜在棠吉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但他手下这支劲旅也在第一次缅甸战争中损失累累。

1942年5月初,因英军情报失误,中英盟军溃败,戴安澜奉命驰援英军,不料途中与军部失去联系,又陷入了日军设好的伏击圈,在机关枪、步枪与炮火交叉的密集火网中,200师数千名官兵奋死拼杀,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扫中了戴安澜的胸腹部。

官兵们用担架抬着重伤的师长,赶往中缅边境,由于在丛林中缺医少药,戴安澜的伤情因感染恶化了,5月26日,他被抬到缅北的茅邦村,自知再也无法回到祖国,便让人为他整理好满是硝烟和鲜血的军装,洗净脸,用手指着地图,示意部队在茅邦村以北的莫罗过瑞丽江,然后在八摩南坎之间南北穿行回国。

说完话后,戴安澜自知生命垂危,叫人把他扶起来,北向而坐,用充满眷恋的眼睛眺望着几十里外的国境线,猝然而逝,年仅38岁。

象当年的伏波将军马援一样,戴安澜请缨南征,马革裹尸而还,成为“域外死忠第一人”。

七天之后,200师的官兵们带着戴安澜的遗体返回了中国,噩耗传来,举国皆悲,200师途经腾冲时,沿街跪满父老乡亲,迎接将军遗骨。一位老华侨主动献出自己用于办后事的楠木棺材。灵柩经行昆明、贵阳、桂林、全州等地,家家素烛鲜花,无数国人为之挥泪。

1943年,戴安澜在广西全州安葬,妻子王荷馨捐出全部抚恤金20万法币,创建了“安澜中学”,后迁回家乡安徽芜湖小赭山墓地。

在他的葬礼上,毛泽东特地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蒋介石的挽联为:“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周恩来则题写了墓碑上的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没有那场战争,没有那场远征,或许戴安澜终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书先生,是个闲散的文人墨客,是民族存亡的战争,让这个普普通通的江东男儿彰显出骨子里对家国至深的忠诚热爱,用三代人的生命与热情写下了一部爱国传奇。

浩气长存,将军不朽。

文章来源:网易号-大丽历史说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