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效命疆场 无悔今生--阿勒泰有位中国远征军老兵
2014-08-25 08:52 中国远征军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13日电(李晓玲 闫雪洁)位于西北边陲的阿勒泰市红墩镇交恩托哈木村,有一位91岁的老人,他隐姓埋名50年,在偏僻的小乡村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抗击日寇,为国尽忠;他一生虽经历坎坷,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他的名字叫赵子明。
 
  那些埋藏心底的秘密
 
  近日,记者从朋友那里听到赵子明的故事后,驱车来到红墩镇交恩托哈木村,探望这位传说中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此后,记者又同老人进行了几次面对面接触,谈话一次比一次深入,赵子明老人也从最初的拘谨,对记者略带戒备,到完全敞开心扉,倾诉心中埋藏多年的秘密……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70多年前,十万中国远征军为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滇缅公路这一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首次向缅甸进发。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无数英魂长眠在中缅印边境的莽莽群山之中……
 
  当记者问及赵子明老人是否还记得当年战场上的事情时,他说他要好好想想。由于年代久远,老人的回想很慢,断断续续,悠悠长长,如一根丝线,穿越时空,连接了大半个世纪。
 
  赵子明老人告诉记者,他原名赵金海,回族,生于1923年,祖籍河南省郾城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赵子明的父母在战乱中不幸去世,年幼的他成了孤儿。
 
  “因为战争我成了孤儿。1931年,我受到了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的救助,在湖南省沅陵县生活了一段时间。我记得当时救济协会里有一个叫王青梅的老师,人特别好,每月工资都用来救济穷人,她教我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就像母亲一样照顾我们。后来,上战场后,我还和她通过信。”赵子明老人回忆说。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为了谋生,1940年,赵子明应征进入到陆军机械化学校,1943年,跟随部队入印。据赵子明回忆,1943年,他跟随大部队先是从昆明坐飞机到印度的汀江办事处,然后又坐汽车到兰姆咖,在那里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轮训,随后就上了战场。
 
  赵子明老人说:“轮训结束后,给我们颁发了‘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第110期毕业证’,蒋纬国也一同训练,不过这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我见过总指挥史迪威,孙立人和廖耀湘也见过,他们分别是新编第38师、新编第22师的师长。我被编入的是中国远征军战车独立营第一营,赵振宇是我们的营长,我记得当时战车营共有7个独立营。我们一营,一共3个连,有80多辆坦克,其中16吨的50多辆,30吨的20多辆。一辆坦克车4个人,我是车长,指挥全车人员的行动,还负责电报和与上级联系,协助装炮弹和打高射机枪。”
 
  说起战场上的事,赵子明老人显得很激动,他望着远处,目光悠远而坚定。随着他的讲述,记者仿佛亲临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场真的是最残酷的地方。松山战役、密支那战役我都参加过。密支那战役上,收到追击日本兵的命令,我们的战车马上像箭一样冲出去,机枪好像扫麻秆一样,把他们扫在地上。那天夜里,我们的那辆坦克碰到树桩子上坏了,我们4个人在原地等待救援,耳边响着炮火声,到处都是死人,第二天早上起来,身下也是横七竖八的死人,说一点儿不害怕那是假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赵子明老人想起仍然觉得艰辛,“战后清洗坦克车时,经常会有日军士兵破碎的身体夹在履带上。战役一打响,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炮弹声音一刻也不停。有次作战,子弹射击后,河对岸的树都变成了一排排树桩子。日本鬼子侵我国土,毁我家园,大家心中的愤恨是说不出来的,战场上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回忆中,老人还念叨起几个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河南省开封市南关医院后街的王连玉、湖南省的罗子才和山东省的霍振庭,我们都是一个连队的。还有,河南西平的黄志鸣是我带的徒弟(名字均为音译)……这么多年了,也都没有联系过,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人世了。”
 
  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日本投降后,赵子明随部队回到了祖国。此间,他当过教官,当过司机。解放战争胜利后,他还改了名字,拒绝了战友张喜亭(音译)同去台湾的邀请。几经辗转,1958年,赵子明回到了家乡河南省郾城县,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赵子明老人的儿子赵洪春告诉记者,回到老家后,赵子明在县里食堂干了一年,干得好,评上了模范。大炼钢铁时,赵子明又去了钢铁厂,表现突出,又是全县的特等模范。
 
  但是,历史太过沉重,又太过无情,在大时代中,每一个人都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微弱。
 
  由于曾经是国民党军官的身份,在“三反运动”、“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中,赵子明受到了牵连与磨难。为了避祸,赵子明把能证明远征军身份的证件、徽章、照片、档案等全部销毁,并于1964年,带着唯一的儿子投奔亲友,来到了阿勒泰市红墩镇,以务农为生,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
 
  几十年转瞬即逝,当年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今日白发苍苍的老者。采访中,赵子明老人说:“虽然,现在承认了中国远征军的抗日地位,在生活上,给当年的老兵一些福利待遇,可我也没为国家作过多少贡献,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我的档案也都丢了,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可我真的打过日本鬼子。”
 
  昔日的经历,让这位耄耋老人仍心有余悸。当被问及当年是不是国民党党员时,赵子明紧随一句话:“莫提。”
 
  说到以后的国共关系,赵子明老人许久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已经告诉记者,他希望有一天国共能再次合作。最后,老人叹了一口气:“合作好,合作对老百姓好,对国家稳定好。”
 
  这些平静安宁的时光
 
  赵子明老人还告诉记者,如今的生活他很知足,他不想以后给子孙带来麻烦。
 
  现在,赵子明老人一家居住的农家小院,是老人在1986年时盖的,早已失修。赵子明老人吃着低保,儿子儿媳年纪也大了,家境并不富裕。好在,老人的四个孙子孙女都已成家立业,有重孙承欢膝下,一家四世同堂,这是老人最大的欣慰。
 
  虽然已年过九旬,赵子明老人除了走路时腰有点疼外,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特别硬朗。在这个农家小院里,老人每天早晨八点多钟起床,吃过早饭,就到小菜园中干活。
 
 
  “年轻的时候干活干习惯了,老了也闲不住,重活是干不动了,种个菜,拔个草,我还是可以的,一进菜园子,我的腰也不疼了。趁着还能动,多干一点是一点。”赵子明老人说。
 
  赵子明老人的经历堪称传奇,或者用“坎坷”二字形容更为准确。他说来新疆他把自己名字改成了“赵自明”,不是现在这个“子明”,记者问是“自知之明”那个“自明”?老人说就是这个“自明”,老人说到这里似乎还想说些什么,顿了顿却说,后来是办户口时登记成 “赵子明” 了。而在采访的最后,老人的一番话,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从不后悔参加中国远征军,如果现在开战,我还要上战场,我的儿子、孙子也都要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完)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