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共话远征_中国远征军网

共话远征
  • • 与时间赛跑 记录远征军老兵还勇士一份荣誉
    从2005年开始,云南保山广播电视台开始以媒体的身份对抗战历史文化进行有组织的寻访和拍摄,2009年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寻访远征军老兵的媒体公益活动,他们抢救性地记录了很多远征军老兵口述的历史,寻访范围从保山辖区,拓展到了德宏、昆明、浙江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了美国,拜访了曾经和中国远征军一起战斗的美军的老兵。..... [详细]
  • • 远征军将领沈昌之女忆父抗战路:抢修滇越铁路
    在昆明郊区的小石坝,沈蓓将国家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献给父亲。这里是沈昌抗战之路的开端,也是其安息的地方——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时任北宁铁路局局长的沈昌紧急受命,出任川滇铁路公司总经理,兼叙昆铁路工程局长和滇越铁路线区司令部筹备组主任,负责滇越铁路军事运输和铁路抢修工作。..... [详细]
  • • 滇缅公路:二战“中缅印”战场的壮丽史诗
    滇缅公路,这是一方曾被遗忘的丛林战场,曾经书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缅、印、英、美等国付出鲜血与泪水的悲壮故事。矢志于为湮灭的历史拂去尘土,让更多的人记住这片土地,2002年11月,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托,资深撰稿人多诺万韦伯斯特从印度加尔各答启程,穿越缅甸境内的热带丛林,再度踏上这条早已荒芜,却是在二战期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公路。..... [详细]
  • • 余戈:滇缅会战,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的滇西缅北会战,是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为保卫西南大后方而进行的出国作战。这次会战共毙伤日军近7万人,恢复了滇缅公路的交通,解决了美国对中国的物资援助问题,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军队伤亡14万余人。 在军史专家余戈看来,国内对抗战的探讨往往局限在东线战场,而对西线的滇缅战场不够了解,他认为:滇缅会战应该被视为抗战反攻阶..... [详细]
  • • 中缅学者关于中国远征军的对话
    新华网专稿:这是一次中外对话,是缅甸博士与中国博士之间的对话,是中缅历史学者关于二战历史、关于中国远征军的对话。 缅方:玛格利特黄,仰光大学历史系教授,缅甸第一位获得中国博士学位的专家。 中方:石瑛,正在仰光大学研读历史博士学位,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缅甸博士的学者。 对话地点:缅甸首都仰光市。 对话时间:2005年8月1日。 石瑛:今年是世界反法..... [详细]
  • • 泣血野人山——老兵李义彭回忆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南进所向披靡,无人能档,迅速占领了越、泰、新、马、菲和爪哇,席卷了东南亚和南洋群岛。1942年2月,日军15军由泰国入侵缅甸企图切断我国仅存的唯一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当时缅甸和印度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应盟国英国的邀请,我国以第五军和第六军(按:及第六十六军)组成远征军,入缅甸援英抗日,以第五军军长杜律明兼副司令长..... [详细]
  • • 安顺抗战救国历史碎片:为远征军士兵捐赠公函
    笔者在安顺市档案馆查阅民国商业资料,偶从解密档案中查到劝募安顺各界为远征军士兵捐赠一人一书运动之文档。在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特恭录部分以飨读者,同时纪念当年抗战大后方之安顺市民在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伟大爱国战争中作出的贡献。 图为远征军士兵捐赠公函(安顺博雅相馆提供) 文档因年深岁久加之氧化严重,文字几不可辨,笔者经揣度推敲,..... [详细]
  • • 曹长龄:替父亲给远征军战友“送钱”
    虽然来北京已经30多年了,而且在10多年前开始在北京定居,但是这30多年来,每到春节他却都要回台北。因为只有回到那里,才能继续他对儿时春节的回忆,还有就是,他要在每个春节去做他从记事起就记得的参加过远征军的父亲每年春节所做的一件事给远征军战友送钱。 这就是台湾中华文经合作促进会理事长曹长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回台湾过年的原因。 谈起童年对春..... [详细]
  • • 湘潭老兵回忆滇西大反攻:三战龙陵
    在滇西大反攻中,龙陵战役可以说是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要塞争夺战,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据资料统计,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役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的兵力达11.5万人,3次大的拉锯争夺共计进行了大小战斗数百次。前后歼灭日军1万多人,而中国远征军也为此付出了近3万人的伤亡代价。在这场战役中,万开生和万国章也先后投入到了战斗中。我们的..... [详细]
  • • 戴安澜父子在滇的隔世情缘
    从昆明出发,沿高速公路向西而行,过保山、跨怒江,一个规模宏大的服务区就呈现在人们眼前。担纲这个服务区总体规划设计的,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教授及其夫人吴庐生教授。抗战期间,戴复东院士的父亲、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为保卫中国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赴缅对日作战,不幸殉国于缅北丛林60多年后,一个机缘使得戴..... [详细]
  • • 让“国家记忆”联结中美 拉近两岸
    国家记忆─中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合作展览,15日起在美国华盛顿特区里根国贸会展大楼威尔逊学者中心展出一周。协办展出的世界日报9月下旬登高一呼,推出寻找CBI英雄中国远征军,短短三周余,仅北美就找到十位年逾90、当年参与中缅印战场作战的官兵,并专访他们谈英勇战史。重温史实,英雄泣泪,令人动容!这场展览除了还原史实,表彰英雄,更凸显中美传统友谊,..... [详细]
  • • 《专访》 仁安羌大捷 113团居功厥伟
    中缅印战区中国远征军对二战盟军的贡献,因为冷战而被集体遗忘半世纪;由远征军打下的第一场胜仗仁安羌之役则被有心扭曲、捏造,70年后真相终于浮出。 历史被遗忘,令人心痛;历史被歪曲、窜改,会对不起前辈先烈和后代子孙!全球奔走还原仁安羌之役数十年如一日的刘伟民,去年元月中旬与远征军幸存老兵、抗战先烈后代近百人一起踏上仁安羌战役最惨烈一战的501高地..... [详细]
  • • 指正《发不出的勋章 孙立人悬念一生》的史误
    看到《世界日报》9月21日《宝岛乡情》刊出半版中央社罗广仁先生的文章,大字标题为《发不出的勋章 孙立人悬念一生》。文章中有许多不实陈述,其中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撒切尔夫人不忘义举那段说词。由于事关仁安羌大捷这段光辉历史,我认为有必要指正,以澄清史实。 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以不足一团(约800余人)兵力,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解救被围英军..... [详细]
  • • 《求实》专稿: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参战国、战胜国。但对于中国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中国虽然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却无法顺理成章地从战败的德国手中收回山东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收复了被日本霸占的全部大陆国土和台湾、澎湖列岛,并且在战争进行期间,废除了与..... [详细]
  • • 抗战时中国驻印军兰姆伽整训:磨砺出抗日“铁军”(6)
    由于缅甸战事已经结束,加上有参加进攻日本本土登陆作战的打算,1945年3月中下旬,中国驻印军相继告别兰姆伽基地,奉命回国。其中大部分以空运方式回国,辎重部队则经由列多公路开赴国内。但在兰姆伽仍有4个战车营的坦克,由于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是一个载重量只有10吨的铁索桥,坦克不能通过,所以只好将所有坦克留在印度,战车营临时改为运输营,装备汽车回国。部..... [详细]
  • • 抗战时中国驻印军兰姆伽整训:磨砺出抗日“铁军”(5)
    中国在当时是半殖民地国家,国力孱弱,但抗战开始后,在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扼制日军攻势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声望,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第一次入缅作战中仁安羌解围一战,更使中国军队威名大振。所以美、英军人对驻印军官兵都是比较客气的,看到中国军人经常会竖起大拇指,然后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顶好!下层官兵之间的交往也很多。他们认为中国士..... [详细]
  • • 抗战时中国驻印军兰姆伽整训:磨砺出抗日“铁军”(4)
    中国官兵眼中的外国人 对于驻印军的绝大多数官兵来说,在出国前都没有与外国人接触的经历,刚到印度时,很多人连美、英军都分不清楚,但随着训练工作的进行,和美、英军官兵朝夕相处,彼此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官兵对美、英军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国人比英国人更有钱,因为就士兵阶层而言,美军的薪金是英军的4-5倍,假期里可以到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去度假,而英军..... [详细]
  • • 抗战时中国驻印军兰姆伽整训:磨砺出抗日“铁军”(3)
    训练!再训练! 为了尽快使驻印军形成战斗力,入缅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整编不久,史迪威将军就为驻印军制订了详尽的训练计划,如步兵的训练定为6周,第一周为兵器讲座,第二周是掌握各种武器性能,第三周是射击训练,第四周是单兵战术训练,第五周是班进攻防御训练,第六周是爆破技术训练。虽然实际训练时间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延长,但最终..... [详细]
  • • 抗战时中国驻印军兰姆伽整训:磨砺出抗日“铁军”(2)
    在兰姆伽的衣食住行 兰姆伽位于印度腹地,四周除平原外,还有少量丘陵山地及河流。小镇规模不大,只有几条街道,一家当地土邦主开的电影院是最现代化的建筑,此外还有几家华侨开设的商店和饭店。兰姆伽基地的范围包括小镇周围大约30平方公里的面积,驻印军训练中心设在镇上,各部队分散驻扎在小镇周边10余公里范围内,彼此之间有柏油或土质公路相连。基地里设有各..... [详细]
  • • 中国驻印军兰姆伽整训:磨砺出抗日“铁军”(1)
    驻印军使用的美制M3半履带车。正在下车的官兵使用的武器包括勃朗宁M1917型机枪、M1903型步枪、汤普森冲锋枪和在丛林地带开辟道路用的大砍刀。 兰姆伽(Ramgarh),一个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Bihar)冲积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集镇,在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它也只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圆点。然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如火如荼之际,曾有大批中国军人远道而来,在此接受西方..... [详细]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