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5万远征军葬身野人山 郝伯村:盟军指挥失误
2015-01-29 13:26 中国远征军网

2014年12月上旬,96岁高龄的郝柏村,在同一年内,第三次从台湾飞到了大陆,至此他完成了自己“重返战场”的夙愿,把77年前爆发的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都走了一遍。这位耄耋老人,是中国台湾的高级军事将领,曾任台湾“行政院长”以及台湾军方的“参谋总长”.在他的任期内,一直坚定地反对“台独”,维护两岸统一。但是他在一年内三次“重返战场”,却一直坚持自己是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回来的。

凤凰卫视1月24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

郝伯村忆远征缅甸:带100新兵飞跃“驼峰”

姜楠:2014年12月上旬,96岁高龄的郝柏村,在同一年内,第三次从台湾飞到了大陆,至此他完成了自己“重返战场”的夙愿,把77年前爆发的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都走了一遍。这位耄耋老人,是中国台湾的高级军事将领,曾任台湾“行政院长”以及台湾军方的“参谋总长”.在他的任期内,一直坚定地反对“台独”,维护两岸统一。但是他在一年内三次“重返战场”,却一直坚持自己是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回来的。

郝柏村:本来那一年,我考取政治大学外交系,准备要脱离离开军职,我到重庆政治大学去读书去,但是当时我们那个旅长,他说现在要到远征军去,要到印度去,你怎么可以离开军中呢?

那时候我们是一个团。一个连大概,一个连一百个人,一百个新兵,广州、江西借来的,我带了一百个兵,所以我们坐火车到河池下车,然后就是徒步行军,从广西贵州一直到曲靖,到了曲靖,然后坐火车到了昆明。我也是第一次坐飞机,也不知道驼峰(航线),什么叫驼峰(航线),上了飞机,大概飞了不到两个钟头,就到了印度。

解说:1942年,抗日战争进行到第五个年头,中国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和东南沿海都已经沦陷,除此之外,日军还控制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并从缅甸登陆,威胁中国西南一隅,对中国形成了合围之势,这将切断中国与外界最后的联络线。

1942年2月,滇西抗战打响,十万青年组成了第一批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惠通桥,是当时连接怒江两岸唯一通道,桥上发生过大小激战无数。

导游:我着重介绍一下,这个就是惠通桥,这边这个桥墩还是当年做的,因为当年没有路,用那个马,或者是一些人力的交通工具,把它运到这里。刚才我们下的这条路的话呢,其实就是当年的滇缅公路。

郝柏村:原来没有这条公路的,是我们动员了上百万的老百姓,修了一条滇缅路,那当时修桥之前,修路之前就有这个桥了,因为当时怒江上只有这一个桥。

解说:惠通桥长约205米,最大负重7吨,第一次远征军作战失败后,日军从缅甸进攻滇西,很快攻占了怒江以西的重要城市,一直攻到惠通桥头。

当时的中国已独立支撑抗战四年之久,国力、军力已经遭受巨大损失,日军的武器与兵力均数倍于中国。如果攻破云南,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则岌岌可危,这座小小的桥梁,是当时整个中国的命运所系。

郝柏村:怒江现在是枯水期了,到了夏天,这个水面水流很急的,怒江没有船行,没有船的,不能行船的,这个同时,怒江你看,这边下来,这个从山下来,这个很辛苦啊,你过了江,再往上山,也很辛苦啊,所以这个仗不好打。我们在云南省,在怒江西岸的两个重要城市,一个叫龙陵、一个叫腾冲,那日本人已经占了,因为守这边,我们不能让日军过来,所以把这个桥破坏了,把它炸掉了,让日本不能利用这个桥。

解说:1942年5月5日,日军先头部队,伪装成难民企图通过惠通桥,不料桥上发生冲突,日军以为自己的身份暴露,下令冲锋夺桥,紧急时刻,早已做好炸桥准备的工兵团,引爆了炸药。惠通桥被炸桥后,日军仍不死心,多次组织部队强渡怒江,但中国军队依仗怒江天险,终于阻止了日军脚步。

郝伯村:所谓八宝饭 就是饭里面有沙子有杂草

郝柏村:到了印度以后,这个伙食,我们在国内抗战到那个时候,所谓饭,我们当时说叫做八宝饭,什么叫八宝饭呢?就是这个饭里面呢,米里面呢有沙粒,有沙子,有那个就是,长稻子的那种杂草。

到了印度,当然是吃面包,饭也是纯粹的饭,同时它是每一天,每一餐都吃牛肉,它这个牛肉罐头,碎牛肉,刚去我们吃牛肉都吃的很高兴,吃的很兴奋,每个兵都吃的壮壮的。

同时还接收了美国的武器,我们接收的,我是炮兵,是155榴弹炮,155howitzer,那个炮可以打到两万公尺,射程野战炮兵是打的最远的,威力最大的,我们这一个团,我当第六连的连长。

解说:昆明的圆通公园完整保存着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等众多抗战遗址。

导游:这民国三十六年八月。

郝柏村: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原来的应该。

导游: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记。

这个就留了个基座。

解说:1941年底,戴安澜将军率领第二零零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由于当时盟军统帅的指挥失误,中国军队一入缅甸就陷入苦战,先后经历了冬瓜、同古、棠吉等地的保卫战。

虽然敌我兵力悬殊,但中国军队一直顽强抵抗,尤其是同古一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评价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郝柏村:缅甸不是中国战区,缅甸属于英国的东南亚战区,英国人还是过去那种帝国主义的骄傲了,他觉得你们军队进了我们的战区,要归我们指挥,所以蒋委员长当时可以说是完全是为了顾虑着国际联盟作战的一个道义,好了,你们指挥没关系。所以结果就是,由英军的亚历山大同我们这个当时盟军派的参谋,叫史迪威,两个人共同指挥。

可是蒋委员长当时讲明白了,我们要守曼德勒,攻仰光已经来不及了,可是我们的国军一进了缅甸的时候,亚历山大同史迪威要求我们反攻仰光。这个战势没有这么的,我们先40天进去,如果我们把仰光阵地布置好了,仰光也许根本就可以守住了,现在仰光日本人先占了去了,又叫我们去反攻仰光,这个是战机完全遗失,丢掉了。

解说:仰光失守后,中国军队被迫向缅甸北部的印度转移,戴安澜带着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找机会退回国内,野人山10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成为了很多中国军人的坟墓,入缅参战的10万总兵力当中,为战斗而牺牲的中国军人,约1万多人,却有5万人死在了野人山。

郝柏村:我是在1942年,1942年的春天,然后坐飞机到印度去,当时成立了驻印军,中华民国驻印军,然后驻印军再走缅北打回来,这是过几天,我们要看的我们滇西的反攻,同缅甸的反攻联合起来,最后把滇甸路打通了叫史迪威公路。那么这样的话,陆路上我们又有了对外的联络线了。

解说:戴安澜在与日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终因无法救治牺牲,年仅38岁,当时缅甸境内没有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

杜聿明指挥中国唯一全机械化军 取得首次重大胜利

解说:1939年冬天,郝柏村参加抗日战争已经一年有余,当时他已升任排长,部队被派到皖南作战,任务是封锁长江,此时的日本军队已经攻占武汉,长江成为其后方的重要物资补给线,而另一路日军,则是向广西进军,意图切断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湘桂铁路,进入中国腹地。12月4日,昆仑关陷落,桂南的抗战形势万分危急,中国军队决定反攻,由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亲自坐镇指挥。

郝柏村:湘桂铁路如果切断了,那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从云南、贵州、四川同湖南,广西这个路,兵力运用也好,物资补给也好,都发生了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克服昆仑关,在1939年,那时候我们也是同我一样的一个部队参加了,他是参加,我是派到皖南去了,打青阳去,他们打昆仑关,所以昆仑关的胜利,就是巩固了我们西南交通的一个大动脉,抗战基地的一个大动脉。

解说:昆仑关位于南宁与柳州之间,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关隘。

导游:好了各位来宾,现在我们进入的是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郝柏村:昆仑关战役你们记住,蒋委员长同白崇禧坐镇在柳州,他们坐镇在柳州,来打这个仗,这种钢盔,这种样子,德式的,这种样子钢盔日本式的,我们那个时候,大部分的部队没有钢盔,这个灯,这个灯现在你们年轻人都不知道,我们叫马灯,那个时候部队有这种灯的,就是很好的部队了,叫马灯,里面要用煤油,不是汽油,要煤油,部队里有马灯的就是最好了,抗战的时候,我们这个读书都没有这个灯,我们点那个桐油灯,桐油用的这个撚子,把眼睛都看坏了。

解说:反攻昆仑关的主攻任务,由当时中国唯一一个全机械化军,杜聿明第五军担任。杜聿明在战斗中指挥得当,经过13天的战斗,攻克了昆仑关,沉重打击了日军王牌第五师团,这是中国军队对日军攻坚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

郝柏村:杜聿明是可以说是在黄埔一期当中,练兵,训练兵最实在的,他我还记得很清楚,他自己讲战斗小动作的专门小册子,我那时候当排长,他们军官团队教育一起,我都参加听了的。他说是,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讲了步炮协同,这是我那个部队,两个营经常同他们一起,他们指到一个目标,之后我们炮打中了,那他们都很高兴,觉得我们炮兵很,那时候炮兵是间接瞄准,炮看不到目标的,炮在后面,然后打中目标,大家都在拍掌,这是训练期间的事情。

解说:昆仑关一役之后,西南与内地相连的交通命脉,一直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直到抗战手中。

郝柏村:这个志愿队他们在1941年7月10号就准备来了,珍珠港事变还没有爆发。

导游:还没有。

郝柏村:所以这是美国真正的以实际行动援助我们的开始,所以那个时候这个,美国同日本还在谈判,还在妥协,但是美国政府,不能派正式的军队来,他们所以以志愿队的方式,这个时候陈纳德是一个退役的空军少将,飞机损失了609架,我们很幸运,C46是当时载重最大的飞机,我就是坐C46从昆明到印度去。

日军切断滇缅公路 中美开辟“驼峰航线”

解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参与对日本作战,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两国被迫在中印之间开辟出一条空中通道,用于转运战略物资和兵力,因航线横跨喜马拉雅山,地势凶险无比,途中山峰连绵起伏,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郝柏村正是在1942年通过这条航线到了印度,参加了驻印军作战任务,站在驼峰航线的纪念碑前,郝柏村回忆起很多在印度的往事。

郝柏村:我们讲这个牛肉罐头的故事,现在我们讲什么鹰眼,hawk sight,鹰眼是最敏锐的,所以经常我们拿一个罐头,这个罐头里面装的是牛肉罐头,我们也没有吃了一半,一个鹰,把它叼走了,鹰眼在空中它可以看到,你一个人拿了一个这个牛肉罐头,它栽下来很准确的把那个罐头含走了,所以现在我们不要说,这个美国的什么什么飞机,侦察机,我们都有鹰眼,所以我们知道动物的鹰的眼睛,那比我们人类要强多了,这是题外的话了。

解说:驼峰航线的主要飞行员,是来自“飞虎队”的成员,这支主要由美国军人和机械式组成的队伍,名义上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实际上是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按照美军标准化训练建成了空军部队,“飞虎队”履建奇功,一直到抗战结束,中美人民在滇缅印战场上,结下了深厚友谊。

郝柏村:我们原来的工兵只拿个圆锹,十字镐,他们的工兵是推土机,挖路机,压路机,都是机械化的工兵,这是我们中华民国国军第一次的机械化的工兵。

解说:美国人史迪威,是中国驻印军司令。在接收了由孙立人率领了新38师和新22师部队以后,他开始了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在中国装备30个美械师齐头并进的反攻缅甸的计划。

郝柏村:这个驻印军在美军美国它在训练,完全按照美国的训练的制度来训练,校长我记得叫Sniling,当时因为他们是用英文,像我们还懂得一点英文,一般人,当时西南联大英文系的学生,派了很多到印度去,都去当翻译管,总数有上千人。

解说:郝柏村作为一个炮兵连连长,在印度待了一年的时间。

郝柏村:史迪威会讲中国话,我也同他们讲了,他集合我们讲话,我们中国驻印军在此地大家要好好努力,他会讲中国话,但是后来同蒋委员长处的很不好,时间很快,所以驻印军这个驼峰,对于我们抗战后期联盟作战,这个影响很大,我们在1940年,到1937年到1940年,重庆轰炸最惨了,但是飞虎队来了,1941年来了以后,从1942年起,重庆就没有轰炸过了。

日军曾发狂言 中国军队不牺牲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

解说:要反攻日本,夺回缅甸和中国滇西战场,还需要一条畅通的公路。在大雨中,郝柏村一行来到了畹町,滇缅公路中国段的尽头,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处,1942年随着畹町的沦陷,日军掐断了滇缅公路,怒江以西的土地,在其后两年中一直受战火摧残,一直到1945年1月,反攻的最后一站打到畹町,炮火之激烈炸毁了这座畹町桥,却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国门。

导游:这就是我们畹町,这个桥就是畹町桥,我们畹町它位于我们云南省德宏州的西南部,与缅甸邻邦,缅甸的九谷市隔河相望,1945年1月20号,畹町最后一战,叫回龙山黑山门战役,这段战役是陈明仁将军指挥的,蒋委员长命令他,三天之内拿下畹町,所以1月20号这天,是最后一天期限,陈明仁将军打下了畹町,当时国民政府派行政院长宋子文,亲自坐直升机飞到畹町来,特意到这边来主持国土光复仪式。

解说:畹町之战结束后,美国工兵迅速重建了畹町桥,保留至今,远征军跨过畹町桥,终于在1945年1月27日,在距离畹町约19公里的芒友,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至此,滇西反攻作战宣告胜利。

导游:当时我们云南人民修路的时候,缺少机械,特别是缺少这个炸药,怎么办呢?我们云南人用一个最原始的方法,从山里面找柴火来烧这些石头,把石头烧红以后泼上水,一层一层给它剥下来的,所以当滇缅路修通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在9个月时间修通滇缅路。

郝柏村:我们会师主要的运输都是汽车运输,汽车运输要靠开车的驾驶,大家知道啊,抗战时期我们中国大陆,中国人会开汽车的,大概同现在能开飞机的人差不多。路修通了,车子没有司机,所以陈嘉庚侨领,他在南洋,南洋因为比较进步快一点,所以增加了3000个司机,3000个开车的,开3000部车子,所以这是,不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很难理解,我们拿今天的社会很难理解,路修通了怎么司机要找华侨呢,侨领从外国招来。

解说:龙陵是怒江以西重要的城市,日军曾占领这里两年之久。

导游:这边的这个武器的话呢,这一个比较有特色,这个是当年在进攻松山的时候,美军支援的巴祖卡火箭弹。

郝柏村:巴祖卡,这是火箭。

这就是我们反攻以后带回来的,这是15公分的,15公分的榴弹炮。

导游:院长那个时候用的炮。

郝柏村:155,155,155。

导游:是155。

郝柏村:我就是当这个炮的连长。155millimeter。

解说: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开始,驻印军从缅北向日军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卫立煌则率领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向盘踞了腾龙一线长达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致命一击。

不过,郝柏村此时因为被陆军大学录取,被调回了重庆。他的部下参与反攻,攻克龙陵的第一道要塞就是松山,日军为巩固战果,利用松山地形,修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堡垒深入地下,不易发现,不易破坏。日军曾发狂言,中国军队不牺牲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

郝柏村:龙陵那个城区里面它是用钢筋水泥做的腹地堡,这个我们攻进去,不知道要死很多人呢,你除非要接近了看到那个堡了,然后我们再用火箭喷射器把它消灭了,没有看到这个,我们就是,我们用炮打也好,打不到它的,牺牲很大。

比方说为什么要攻松山,松山是我们过这个怒江,最右翼的一个日军守的最坚强的,不把它攻下来,无法到龙陵,无法到腾冲来。所以两个集团军,但是我们的牺牲很大。战果,最我们是把日军完全消灭了,所以这是我们抗战八年当中,唯一的一次全面的攻势。

导游:这一个展柜的话,是我们当地老百姓建房的时候,从一个掩体里面挖出来的,不是东拼一点西拼一点,从这些残害可以看出,当年这场战争的惨烈性。

郝柏村:这都是掩体里挖出来的。

导游:有各种的(弹药残骸),就是说它不是搬过来的,而是建房吧,挖那个房屋的地基,那个地基里边,挖出那么多东西来。

当时的话像这样的碉堡有四个。

解说:位于城市中心的地堡也引起了郝柏村的注意,虽然经过了龙陵城激烈的炮火,这些碉堡现在看起来依然坚固。

郝柏村:它是死守的,它不放弃的,所以最后它完全被所有的人,被我们歼灭了。最后我们才克服龙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牺牲,差不多比日军守军要大五倍的道理。

所以年轻世代现在看这个碉堡,要懂得这个碉堡的意义,这个碉堡就表示日军要长期坚守龙陵,但是我们为了要光复国土,我们要把它,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你虽然有坚强的工事,我们还是要把你消灭,这是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郝柏村:我那个连参加了,我一路上走这个雷多、孟拱,又打到八莫了,又返回,所以我们用这个炮威力大。当时大家知道我们原来的国军,当然比共军要强,但是那时候的装备,都是步枪,机关枪,最多是迫击炮,那么一个师里面,如果有12门这个山炮的就很好了,龙陵那个博物馆你看,就是那种山炮,那种炮很小了。

日本的军队,日本一个师团团它有两个联队,四个团,比我们这个所谓师要多一个团,另外它有一个炮兵团,炮兵团有三个营,另外其他的还有战车,所以当时我们国军,日本的一个师团我们差不多要两个军,才能够同它对抗。

解说:上松山的道路一直到今天,仍然崎岖难行,郝柏村一行,这一天在路上花了八个小时左右,才到达了当年中日军队激烈交火,以及中国将士牺牲的地方。

郝柏村:师长是

导游:熊绶春。

郝柏村:熊绶春,我知道,他们几千阵亡都在这儿阵亡的。

导游:在这里的话呢,我们中国军队阵亡的是7763人,然后的话在这儿的话,103师最后,把这些将士的遗体掩埋的有672名。

它这边有写,它说总共是军官官佐59名,士兵1450个人,但是葬在这里的只有官佐46名,士兵626名,所以葬在这里。

郝柏村:葬在这儿,这里是哪里?

导游:这里已经迁过一次了。

郝柏村:迁过一次了。

郝柏村:腾冲国殇墓园没有党派的意识 完全站在民族立场

解说:松山之役,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两个军,约四万人的兵力,历经有规模的大战十次,小战上百次,其悲壮之事迹不胜枚举,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抗日烈士的鲜血。在这里,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官深埋地下,日军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敛的败仗。

松山战役遗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郝柏村坚持来到了松山战场的制高点。

郝柏村:打的时候我已经到重庆了,在重庆在陆军大学读书了,但是我那个部队参加了我那个连,我这个连长,交给我一个同班的同学,他说缅甸一路打回来的,那个炮很重要,因为那个炮到哪里都打胜仗的。

大家来看这个要点,这个高地从军事观来讲,因为我们曼德勒不能守了,我们只有在怒江的西岸,我们只有腾冲和龙陵,两个重要的城市。当然我们希望能够守到。但是很明显的,第五军后路被切断了,我们主力不能够退回到曼德勒守,同时怒江西岸的主力部队,也不能够冒险渡过怒江,来守这个地方,所以腾冲失守的时候,可以说情况很乱,龙陵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来看看,当然主要不是看这个高地,要看这边控制龙陵城,所以要守这个龙陵城,一定要守这个高地。

解说:松山血战历时三个月零三天,全歼日军一千三百余人,中国远征军牺牲官兵达七千六百余人,龙山反攻,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最硬的钉子,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

在“极边第一城”腾冲,坐落着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国殇墓园,墓园修建于1945年1月,占地80余亩。抗日远征军的八千英灵长眠于此,郝柏村把他重返战场的最后一站选在了这里。

郝柏村:这很好。

导游:这是1945年7月7日,国殇墓园落成的当天,由蒋中正先生亲自题写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布告,布告上明确的规定,国殇墓园除每年按时举行祀典及随时开放任人瞻仰外,不得擅自主兵或移作别用,以示爱护尊崇之意。

郝柏村:这很好很好。

导游:所以从这块碑就可以看出国殇墓园。

郝柏村:腾冲所表现的抗战历史真相,完全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我们没有党派的意识在里面,我特别感觉到钦佩。

解说:墓园内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保存了最为战争的中国远征军资料。

导游:这是我们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序厅。

解说:一进纪念馆的大门,三面墙上挂满了民间收藏而来的1000顶盟军头盔,分别有德式、英式和美式。

郝柏村:你看我们很多大学生和大学快毕业的,大学读了一年,他不读书了来当兵,成立了10个师,这10个师当年就是配合在这个回击的反攻军里面,这个准备优先的接受美军准备,他们接受美军的准备。大概最多3个月,4个月,就可以训练好了。

所以这个当时发动青年军,十万青年,十万军的这个,十万兵的这个计划是这样的。当时我们青年还是都来了。所以这表示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爱国精神,明知道抗战要死人,明知道从军打仗有危险的,我大学已经读了3年了,我为什么还要去当兵干什么呢?他们就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

如果你们上面写的是“蒋中正赐”那是假的。

导游:它是写的“蒋中正赠”。

郝柏村:“赠”是对的,但是我看到很多,你们有“蒋中正赐”,它这边是“亲爱精诚”四个字,另外有“蒋中正赠”。

导游:我们这里它写的都是蒋中正先生,蒋中正赠。

郝柏村:有“亲爱精诚”四个字没有。

郝柏村:它有一些有像这把是最早的。

郝柏村:“亲爱精诚”四个字。

导游:有一些有。

郝柏村:有一些,没有的就是假的。这个人叫重光葵,他当时是外相。“一·二八”上海抗战的时候,他是驻上海总领事。所以上海战役评定以后,他们开一个庆祝会。那个指挥官叫白川义则,白川大将,他们正在开会,韩国一个义士叫尹奉吉,投了一个手榴弹,把那个白川大将炸死了,把他就炸伤了,所以他拿了个拐杖,上去投降的时候,他是走路一拐一拐的,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

解说:墓园修建的费用,主要来自腾冲当地的募捐,修建墓园期间,每天都有民众志愿前来做义工。

导游:在国殇墓园大门口还有一座特殊的墓塚,倭塚,看名字顾名思义日本人的坟。

日本人的坟。

在当年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修建陵园的同时。

郝柏村:这个保留在此地,这就是历史,日本人的坟对不对,对啊。

导游:以服罪的形式埋葬。

郝柏村:对对对。

到了1944年,驻印军就逐渐向雷多这边前进了,当时我们的计划,就是从缅北缅印边境打回云南,它是部队在前面打,后面就修路,所以部队前进10公里了后面部队就修路。

郝伯村:有远征兵在睡梦中被蚂蝗咬死

解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作战,牺牲了6万人,遗体多被草草处理或遗弃,第二次滇缅作战,牺牲了4万人,其墓地主要集中在中印公路沿线和缅甸,2011年9月14日,国殇墓园迎来了第一批遗留在中国境外的烈士遗体,将缅甸密支那和西保的十九具遗骸迁回故土。

郝柏村:滇缅路上沿着路边上,过去我们撤退的我们还有很多,路上撤退的时候死掉的兵,那有上千,以千计,我就讲他们的时候很可怜很可怜,行军走路上很疲倦了,疲倦随便哪里坐下来就休息了,就睡觉了,那个野人山里有一种蚂蟥,你知道的吧,这个蚂蟥专门吃人的血,这个蚂蟥咬人,人不痛不痒,所以结果我们一个兵睡觉睡到,身上爬满了蚂蟥,结果第二天失血死掉了,这种死掉的都很多。

解说:沿烈士墓地,拾级而上,高度约31米的小团坡上布面了烈士墓碑,其中包括战死的援华美军人员,墓碑上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军衔,碑下葬有烈士的骨灰,墓碑按照部队的建制和军衔排列,但战后战士遗体数量众多,难分你我,腾冲民众只能把他们集体火化,骨灰也都融在了一起。

导游:两个以上的弹孔人称焦土抗战,这个时候老百姓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家园度过饥荒,但是腾冲人民想到的是这些为了争取祖国独立自由,而牺牲的民族英雄。

郝柏村:那个伤兵被抬到战死了的,我们临时挖个坑把他埋掉,把他身上的枪也拿下来,子弹也拿下来,这些都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当然你们现在没有看过这个情况的人觉得是惊心动魄,战场上看到的一场战役下来,死了几千人,伤的能走的一面滴着血,我们所有的黄埔校工们打的血路,一面滴着血,一面自己能走的自己走下来,走到后方了,不能走的,能够用担架把他抬下来,那战死了的,我们要把他身上所带的武器弹药拿下来,最后把那战士埋下去。

导游:一把骨灰,一块方碑下面有一个骨灰罐,骨灰罐里面安放一把骨灰,它是合葬墓,整个小团坡上,一共安葬了3346方小碑,象征的就是所有在这个战役中阵亡的。

郝柏村:对对。

导游:9168名远征军将士,这些都是当年的原碑,一直保存到今天。

解说:墓地的坡顶是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的阵亡将士纪念塔,经过岁月洗礼的塔身已颇有些沧桑。

郝柏村:我今年96岁了,我能够爬上来,这主要的还是我这个,我对于抗战牺牲的同袍表示一种最高的敬意同怀念。

解说:郝柏村三次重返战场的行程,涵盖了长沙战役、衡阳保卫战、石牌保卫战、忻口会战、中条山战役、滇西抗战等重要抗战遗址,他对遗址实物资料的反复考证,带我们重温了那段血与火铸就的辉煌历史,他一直强调着自己的抗战老兵身份,这个身份在今天已经弥足珍贵。

郝柏村:现在我想云南应该还有两次参加远征军的老兵,不过人我想很少了,起码都90岁以上了,他们当年因为国民政府离开了大陆,没有办法照顾他们了,我想1949年初期,中国认为他们是国民党的军队,国民党还要清算他们,现在也许应该大家觉悟了,所以我一再的强调,抗战不是为哪一个党派打的,是为全中华民族打的,所以任何在大陆的一个执政的一个政权,老实说对于抗战时期的老兵,不分党派,都应该一律的优待,一律的照顾,这是毫无,应该是这样的。

姜楠:郝柏村透露,回台湾后,他会把这三次重返战场的行程集结整理,再出一本书,在他的有生之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在他的《解读蒋公八年抗战日记》一书中他曾写道,六十多年过去了,上一代的恩怨逐渐消失了,抗战的光辉历史,不属于一党一派,而归中华民族所共享。

文章来源:凤凰网 视频观看:http://phtv.ifeng.com/a/20150126/40958566_0.shtml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